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轉眼便到了回國的時刻。伴随着冬去春來,酷暑轉涼,我在羅馬的學習生活也将劃上一個句号。這八個月的交流生活多姿多彩,歡笑與苦惱夾雜,欣喜與失落交替。雖然其中也走了不少彎路,但領略的風景,也着實值得好好記錄,供來日回味。
一、初來乍到,羅馬你好/遊
長途飛行過後,眼前世界得到不同徹底打消了我的困意。街道上錯綜複雜的電車軌道與街道上縱橫的電車電線相得益彰,看似雜亂,卻有一種複古的格調。各種面孔在這裡彙集,白色皮膚,黃色皮膚,黑色皮膚……大家各行其是,倒也和諧。剛到羅馬,這個城市展現出的面貌與書中無二,古典建築,石闆小路,各式塗鴉,遊人如織。雖然當天小雨濕哒哒下着,但五彩缤紛的房屋并未減絲毫顔色,倒是更顯曆史滄桑。我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連白色的的士都引出我各式發問。人生中經曆的第一次長周期遠行,好奇心好像占了上風:街邊怎麼這麼多水柱?這些白種人好像也不是很白嘛?怎麼房子都在街旁,沒有小區呀?為什麼車票這麼貴啊…羅馬不是走在現代化前列的城市,很多設施陳設更是體現了意大利人的散漫。但是新鮮感是一劑強效藥,我努力地呼吸着雨後空氣,想要身心一體融入這座城市。
二、智慧大學,上下求索/學
我有幸和同行的夥伴在羅馬第一大學交換,為期半年。交換後的兩個月在由一大教授開辦的律所實習。一大曆史悠久,校園氛圍與國内大有不同。第一次進校參觀,便被古典對稱的建築所感染。法學院的大樓門前有很多級台階,台階上還殘留着禮花筒所噴出的彩條。學生們三五成群地站在樓梯旁,有的神情嚴肅,似有争論,有的則神态自若,吞雲吐霧。在國内,下課了大家也是坐在教室等上課,或匆匆忙奔向下一個戰場,很少看到小集體倚靠在樓梯上,打磨時光。後來上了課,才發現國外的課間休息是真真的課間休息,鮮少有人坐在教室,多是跑到咖啡機前買杯一口幹的濃縮,或者站在樓道裡閑聊,一派輕松。
我選了四門課,但最後參加考試的隻有三門,分别是初級意大利語,比較勞動法和歐盟市場法。這三門課的課程設計各有千秋,課堂形式也是大不相同。就意大利語課來說,是學校給衆多交換生的福利,為的就是讓大家更好地适應意大利生活。鑒于我們毫無基礎,學的是A1,隻要能進行日常對話即可。我所在的班級有一半是中國學生,一半是其他歐盟國家的學生,老師Dina會顧及我們語系的不同而放慢節奏。她通常前半節課講新的知識點,後半節課讓我們分組練習。慚愧地說,語言方面沒什麼進步,倒是認識了些小衆國家的朋友,了解了些不同的文化。好在結課考試老師大放水,都是些簡單地知識點,也就這樣順利通過了。比較勞動法更是有趣,全班僅我和另一位同行的女生。一個教授搭配一個助教,也算是VIP課堂了。教授的英語有些不流暢,看他面目猙獰擠出一個不太通順的大從句時,特别想提醒他less is more。助教則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講起知識點來也是邏輯清晰,環環相扣,很是讓人受用。隻不過和國内課堂相比,他們每節課的輸出太少了。通常隻是點明概念和延伸概念群,然後舉幾個有趣的例子,設置情景讓人作出判斷。在我看來,教授更重視知識網的建立,而内容的填充,則是通過布置閱讀任務讓我們自主進行。一般來說,一節課會對應一到兩個案例及一章的教科書内容。初讀是看一頁忘一頁,搞得自己很疲憊。之後會專門記下關鍵點并抄寫概念和中心句,考前拿出來翻閱還是很省時省力的。這門課時口試,助教問了我關于罷工和公司結構的問題。整個過程持續了十分鐘左右,主要是講案例及評析,時而被打斷要求解釋概念。總體來說還算順利,老師給分也很寬松,看到結果有點受寵若驚。也許這是教授為自己在周六大早上開課的“事後補償”吧。畢竟在意大利,周末是純休息的。最後壓軸登場的是市場法。這門課由一位法國教授講授,為期兩周。這意味着每個工作日,上午下午均有課,平均每天6小時。這位女教授英式腔調十足,語速極快,特别有活力。她的PPT最為清晰,按照商品/人/資本的自由運輸分為三個闆塊,每個闆塊下面條理清晰,通過ECJ的經典案例進行解釋。老實講,課堂上我并不能完全吸收,因為她翻案例的速度太快了,我從看案例到結合知識點所花費的時間夠她講完一整個知識點了。所以隻得課後看書。令人開心的是,教授推薦的書籍與她的講課邏輯幾乎無二,隻不過案例更多,講解更詳細,且語言淺顯,句句流暢,讀起來甚是酣暢。有時不覺自己在看教材,倒像是在聽人講故事。這種感覺實在是令人心動——因為充滿期待,期待翻開書,期待看到新東西。所以記憶也是格外深刻,大部分案例至今仍在腦海裡盤旋。這位教授教的好,在給分上面也把得緊,并不摻水。所以三門課中,這門是我的低點。不過我仍是高興的。畢竟本事學了給自己,分數隻是個紀念品。
總而言之,由于我們選擇的是英語課程,所以在課程設計,課堂互動等方面,應該還是遜色于以意大利語開設的課程。這邊的教授更強調自主學習,每一門課給出的參考書目多到令人咋舌——都是大部頭,每一本都像辭海。但是好在教材都寫的生動易懂,而且需要看的部分與課程講授相對應,内容并不太多,所以在閱讀時總是覺得自由。其實在課堂上,我也感受到了極大的自由。老師總是遲到一刻鐘進教室,講起課來框架性強但是内容較為松散,允許學生們自由發表見解,為老師構建的骨架填充血肉。就連考試也是自由的,我可以自己選擇考試時間,考完後可以選擇接受分數或拒絕然後重考。筆試題目相對固定,而口試則是天馬行空。我可以選擇一個開始的話題,進行描述後,教授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提問。當我記不太清時,我會“轉移話題”,教授也不打斷我,隻是順着提問下去。對于我回答的不完善的,教授還會補充說明,意在使我理解充分。在給分方面,更是自由。大筆一揮就是一個高分,一個超出我表達的分數。我欣然接受,但明白自己的努力配不上,隻能事後以此激勵自己,不要躺在軟墊上睡着,要更加努力,配得上成績才是。
三、古色古香,經典永存/景
在周末或假日,我和同伴常去羅馬的教堂,博物館參觀。由于每月的頭一個周日,各大公立博物館免費,所以我們去了國家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伯格賽博物館等。除了博物館,就是各種教堂。最出名的莫過于聖彼得大教堂。在意大利,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守護神”,而羅馬的神便是聖彼得。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是最高的建築,所以這裡沒有高樓大廈,多是六七層小樓,看着甚是整齊。所有博物館裡,我最喜愛的還是Villa Medici。這是美第奇家族在羅馬曾經的住所,就在現在的伯格賽别墅裡面。别墅面積不大,但是花園露台一應俱全。特别是四四方方的花園,整齊有序,對稱的美無論放在何時都不過時。站在露台上,可以俯瞰半個羅馬的景象。各種紅磚瓦屋頂和圓頂教堂交相輝映,差不多高矮,差不多形狀,讓我忍不住偷笑這個浪漫民族骨子裡的執念。時間的巨輪呼嘯向前,總有故事,一邊被埋沒,一邊被挖掘,再一次閃閃發光。不得不承認,羅馬就是一個新舊交替,又新舊共存的城市。老舊的石闆路,狹窄的街道,承載着世界各國遊人的步履。而新的建築,新的交通,又處處複古,處處懷舊。也許羅馬并不是學習者的天堂,但她确實是旅人的聖地。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想到羅馬,想到經曆,都不禁發出一句——Beniss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