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法學院新聞中心)
2020年10月30日晚,法典編纂史系列學術講座第一期——《西方最古老的法典編纂——<十二表法>》——按時舉行。本期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法學院院長Oliviero Diliberto教授通過視頻連線擔任主講人,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羅馬法系研究中心主任黃美玲教授擔任現場主持人及翻譯。衆多法科學子在文澴樓625與626教室到場聆聽,許多國内外專家學者與法學才俊通過Zoom線上參會,共同交流學習。
首先,Oliviero Diliberto教授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頒布,并由衷贊歎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特殊背景下,這一個劃時代事件成為世界民法典發展史的又一裡程碑。
在簡要介紹法典編纂史系列學術講座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後,Oliviero Diliberto教授講述了《十二表法》的編纂時間與頒布意義。通過援引蓋尤斯和優士丁尼的觀點,他指出任何事物的起源都是其關鍵内核,了解法律史、追溯法源及法的演變曆程具有重要意義。《十二表法》幾乎貫穿西方法律史的始終,擁有後世立法基石的重要地位。古羅馬小學生就以《十二表法》作為學習讀寫的基本資料。《十二表法》最初被公布于古羅馬審判廣場的十二塊銅牌上,并因此得名。它具有成文性、公開性、确定性等特點,反映了羅馬平民的政治訴求,在相當程度上發揮了維護市民平等,防止貴族濫用法律的作用。
在談到《十二表法》的内容結構時,Oliviero Diliberto教授指出羅馬廣場的法律原文早已毀于戰争,流傳至今的120多個條文通過口口相傳才為後世知曉。于今,重構和複原《十二表法》的文本成為羅馬法學界的一大課題。以最具代表性的十九世紀德國法學家狄克森的複原版本為例,他批判了以現代邏輯、歸納标準和抽象理論重構《十二表法》的做法。要研究《十二表法》法律條文的順序和邏輯,不能采用現代觀念,而應考慮當時當地的具體問題和特定權益。古代法律編纂并非通過抽象性概念進行體系建構,而是根據某種确定的共同利益進行結構編排。
關于各表内部具體條文間的順序,Oliviero Diliberto教授主張運用多米諾骨牌的連接邏輯。這個極具創造性的觀點在1992年提出時尚屬異端另類,如今已得到世界主流學者的廣泛認同。教授設想認為《十二表法》的編纂基于自然理念,以人的生存延續為順序标準。最後,他呼籲法科學子積極思考讨論這一問題。
講座結束之際,Oliviero Diliberto教授表示十分期待早日回到武漢,近距離同大家面對面交流。
講座最後,黃美玲教授簡要總結了講座内容。
本期講座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