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法學院新聞中心)
12月4日晚,法典編纂史系列學術講座第六期——《德國民法典》:民族統一與理性精神(上)——在文澴樓一樓國際會議廳順利舉行。本期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德國薩爾大學終身教授、南非約翰内斯堡大學傑出客座教授、我校傑出“文瀾學者”講座教授Michael Martinek以視頻連線的方式擔任主講人,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法學院副院長張家勇教授任主持人,許多國内外法學俊彥線上參會,衆多法科學子到場聆聽學習。
講座伊始,張家勇教授簡要介紹了Michael Martinek教授的學術成就,并對他為我校學子授課表達誠摯謝意。
首先,Michael Martinek教授通過對注釋法學派及其對羅馬法繼受的介紹,向大家闡述了《德國民法典》的理論基礎與法律背景。法典編纂前,羅馬法對德國産生了重要影響。當時,羅馬法不僅是法學家的研究對象,也是法官的裁判依據。法學家和法官們巧妙将羅馬法同德國習慣法、地方法乃至教會法融合為一體,從而制定一部法典奠定了學術與實踐基礎。
他向大家講述《德國民法典》的編纂背景及其頒布後發展狀況。在法國民法法典化以及18世紀法波戰争的影響下,通過民法典化來凝聚德意志是德國當時最主要的曆史任務。《德國民法典》頒布以後,德國雖然經曆了一戰戰敗、魏瑪共和國時期和納粹掌權時期,但這部法典一直未受到任何質疑,維持至今。
随後,Michael Martinek教授介紹了《德國民法典》的結構與原則。在結構上,這部法典由總則編、債務編、财産編、家庭編、繼承編此五編組成,其中總則編打破了自《優士丁尼法典》以來傳統民法分為人、物、債、繼承四個部分的做法。
《德國民法典》作為一部調整橫向法律關系的私法,以私法自治為基礎,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于法國大革命所宣揚的民主、自由等思想理念與私法自治密切相連,哲學對于《德國民法典》的影響也由此擴大。随着拿破侖的軍事擴張,具有系統性、完整性且在當時廣泛傳播的《拿破侖法典》對《德國民法典》影響深遠,起到了立法模範的作用。
最後,他分析了《德國民法典》的優點與弊端。第一,它在體例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緻、避免重複的優點,但類似的硬性要求往往使一個問題的相關規定被羅列在不同部分,難以直觀地查詢法源;第二,法典在表述上精确嚴謹,但因此失去靈活性,面臨過于僵化的問題;第三,法典條文的精确性、學術化傾向使得文字深奧難懂,不便于法官适用法律。
在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