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法學院新聞中心)
12月18日晚,法典編纂史系列學術講座第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法典的多重路徑——于文澴樓一樓國際會議廳如期舉行。本期講座依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世界級知名羅馬法學家,羅馬第一大學榮譽教授,羅馬第二大學拉美法研究中心創始人Sandro Schipani教授受邀以視頻連線的方式擔任主講人。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羅馬法系研究中心主任黃美玲教授擔任主持人。衆多國内外法學專家與青年學者線上參會,衆多法科學子到場學習。
講座伊始,黃美玲教授隆重介紹了Sandro Schipani教授的研究領域與學術成就,并對其應邀授課表達誠摯感謝。
本次講座,Sandro Schipani教授聚焦于“近現代的偉大革命以及羅馬法的重讀和再法典化”這一主題,分别從政治革命路徑和“共同公民”角色的再現、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路徑與羅馬法的融合、基于羅馬法的“概念計量”路徑、工農革命路徑、以勞工階級為基礎的共和國公民路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路徑六大層面展開論述。
在第二部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路徑與羅馬法的“融合”中,Sandro Schipani教授以時間為脈絡,梳理了肇始于1852年《秘魯民法典》的拉丁美洲民法典的時代演變與相應特征。在具體介紹以“平等”為導向的第二代拉美民法典後,Sandro Schipani教授總結了拉丁美洲民法系統的特點:拉丁美洲民法系統是羅馬法系統的子系統,但其自有的法律原則又對該系統産生了積極的統一作用。
在第一部分,Sandro Schipani教授介紹了波蒂埃和波塔利斯兩大法學家的學術成果和觀點,深入說明了“共同公民”的具體内涵和“共同公民”法典的制定。“共同公民”系指在互惠與相互關系中生活的羅馬市民,他們對政治平等和立法話語的追求促成了“共同法典”的制定與傳播。
在此之後,Sandro Schipani教授聚焦于19世紀的理性主義與羅馬法。這一時期,羅馬法趨向概念化與理念化,并在“潘德克頓法學”出現時達到巅峰。以羅馬法概念為基礎的《德國民法典》是法律科學發達的體現,其确立的體系結構構成了羅馬法體系的制度遺産。Sandro Schipani教授之後闡釋了工農革命路徑。以十七世紀末為時間切入點,他介紹了莫斯科“第三羅馬”和博洛尼亞法律科學的交替發展。但對于社會主義國家法律在羅馬法體系中的具體定位,學界存在不同觀點。
在講解以勞工階級為基礎的共和國公民路徑時,Sandro Schipani教授圍繞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和1970年《勞動者章程》展開講述。《意大利民法典》産生于工業化進程中,因此對勞工保護存在不足,而1970年的《勞動者章程》正誕生于這一背景。Sandro Schipani教授提出在宏觀層面,《勞動者章程》對勞動者首要地位的強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将人法置于首編的做法形成呼應,而這也為法典解釋提供了重要視角。
在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路徑時,Sandro Schipani教授首先結合拉丁語“共同公民”一詞的價值内涵,闡釋了“民”的中國化含義。随後,他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人身關系”和“财産關系”的順序調整,強調了人格權獨立成編是一種全新的法典編纂思路,具有重大意義,并指出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對人人平等立場的确認,也是中國對法律發展的思辨與貢獻。
總結部分,Sandro Schipani教授認為二十一世紀民法典與共同法複興殊途同歸,并對中國為普通法與共同法發展所做貢獻表示感謝。
提問環節,Sandro Schipani教授耐心解答了線上線下同學的提問。
至此,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