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Lunney教授主講:20世紀60年代英澳法律關系的消亡與新秩序前沿的侵權法

發布者:王姝文發布時間:2021-06-30浏覽次數:148

(通訊員:黃雨晴 王雨可 甘琳宇)625日晚,以“20世紀60年代英澳法律關系的消亡與新秩序前沿的侵權法”為主題的中意論壇第23期于我校文澴樓6樓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次講座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邀請倫敦國王學院法學院教授、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法學院教授、倫敦大學學院法學院客座教授Mark Lunney擔任主講人,我校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意學院意方執行院長,羅馬法系研究中心主任黃美玲教授擔任主持人,衆多法科學子到場聆聽學習。

黃美玲教授簡要介紹了本次講座的内容,并對Mark Lunney教授為我校學子授課緻以誠摯的感謝。

講座伊始,Mark Lunney教授介紹相關背景。他提到,在上一次演講中,他詳細論述了澳大利亞法院在各個方面對英國普通法的繼承與發展,而在本次講座中,他将探讨這一制度是如何改變的,即澳大利亞法院是如何走上遵循先例規則的普通法道路的。

Mark Lunney教授分析了産生變革的政治原因。首先,二戰後,反帝浪潮風起雲湧,非殖民化進程加快,“大英帝國”這一概念逐漸被“英聯邦”取代,統治難以維系,曾支持帝國法律統一的政治理由也随之不複存在。其次,英國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初作出的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決議,嚴重挑戰了傳統的英澳關系。兩國的利益不再牢牢捆綁,緊密聯系的法律關系就失去了其必要性。

接着,Mark Lunney教授介紹了PakerR案,此案成為澳大利亞高等法院打破遵循上議院常規的先例。此後,在斯凱隆訴柯林斯案、UrenJobn Fairfax案等其他具體案例中,澳大利亞法院都對傳統的普通法做出了一定的突破。

Mark Lunney教授詳細介紹了Victor Windeyer爵士在作出斯凱隆訴柯林斯案判決後發表的演講,并針對他的觀點發表意見。Mark Lunney教授認為,共同法律觀念的消亡并不一定産生負面影響,鑒于普通法适用的不同情況,法律的統一性即使在某種層面上是可取的,在實際操作中也往往難以執行。Victor Windeyer爵士的演講也論證了這一點,他贊成打破英澳兩國普通法之間傳統的曆史聯系,他提出,澳大利亞不僅要繼承英國普通法,更要使用它。這種繼承,并非對規則的照抄照搬,而是更偏重于對法律方法和精神的繼承,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傳遞。

Mark Lunney教授随後援引UrenJobn Fairfax案、Evatt訴共同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案,以及RoksBarnard案,進一步闡述澳大利亞普通法的發展以及侵權法逐漸成為新秩序前沿的過程,并介紹了英澳法律關系消亡的結局。

最後,他總結了英澳兩國間法律關系逐漸松弛的過程,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認為,澳大利亞法律獨立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英國法律舊習慣的落後,推動了英澳法律關系的消亡。同時,他呼籲大家在思考應如何适應不斷變化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狀況時,也應考慮到其表現出的私法價值。

提問環節,同學就侵權法對法官的描述以及有些國家其他法律地位高于憲法的現象向Mark Lunney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教授一一予以詳盡解答。

講座的尾聲階段,黃美玲教授對内容進行簡要總結。黃美玲教授指出,Mark Lunney教授講座中對英澳法律關系的消亡及侵權法的介紹,對法律如何适應社會發展有着借鑒意義。

至此,本次講座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