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邬子安)3月24日晚,“私法統一化如何成為可能:羅馬共同法與新共同法”訪問教授講座第一場“法典與法典編纂”在文澴樓中意學院會議室如期舉行。本期講座由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羅馬法教授、中意學院訪問教授Cosimo Cascione擔任主講人,我校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意學院意方執行院長黃美玲教授擔任主持人,羅馬第一大學羅馬法學博士生劉禹呈擔任翻譯,線上線下共40餘位法科學者及學子參加本次講座。
首先,黃美玲教授代表我校向Cosimo Cascione教授緻以熱烈歡迎,并向大家介紹了“私法統一化如何成為可能:羅馬共同法與新共同法”系列講座的主旨及願景。Cosimo Cascione教授誠摯地感謝了學校的盛情邀請,并介紹了由他主講的六場講座的内容安排。
Cosimo Cascione教授通過“codex”(法典)一詞的詞源開啟了本場講座。教授指出“codex”一詞原意是指“樹幹”,随後演變為古羅馬人書寫載體的代名詞。公元三世紀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危機使得羊皮紙受到了青睐,但因其高昂的成本逐漸成為官方法律文書和宗教文書的專用書寫材料,“codex”也由此具備了大卷官方文書的意義。戴克裡先皇帝時期編纂的兩部私人法典——《格裡高利法典》(Codex Gregorianus)和《赫爾摩傑尼安法典》(Codex Hermogenianus)首次使用“codex”命名,正式确立了“codex”法律集合的一般意義。自《狄奧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頒布以後,“codex”不僅僅是法律的合集,還融入了權力屬性,成為了公權力的象征。由此,“codex”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法典之意。而近100年後頒布的《優士丁尼法典》,則因其内容豐富而使“codex”具有了包羅萬象的涵義。
随後,Cosimo Cascione教授就“Codex”在近現代的發展作出論述。教授指出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在啟蒙運動的推動下,私法從“codex”的形式中抽離出來,這種獨立成編的民法典形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大陸國家及後續拉美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法典編纂,體現了近代以來世界各國對于法典化運動成果的追求。由此,“codex”的詞義經曆了從材質到形式的流變,内涵由權力像徽欽定的官方法律合集蛻變為追求完備性的法典化運動之産物。
最終,教授點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獨具一格的特色,并高度認可黃美玲教授翻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意大利語版)對于歐洲學者進行法典研究的重要意義。
由此,Cosimo Cascione教授介紹了“法典及法典編纂”從羅馬法至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跨越時空的發展脈絡。
講座最後,黃美玲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簡要評述。黃教授認為Cosimo Cascione教授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為大家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法典編纂的整個曆史進程。黃教授指出法典編纂史的研究意義在于探究法典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背景下體現的穩定性、系統性及科學性。正如我國民法典的編纂也應該結合我國的時代背景,關注法典與時代之間的互動。
至此,本次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