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學生通訊員 劉禹呈)10月4日,應意大利國家科學與學術研究院邀請,我校校長助理、國際交流部部長、中意學院中方院長徐滌宇教授以視頻方式參加了中意建交50周年高端國際學術會議并作主題報告發言。本次會議由意大利國家科學與學術研究院主辦,主題為“絲綢之路現代化與全球化:中意法學家、法律模式與新路徑”。意大利國家科學與學術研究院(Academica Nazionale dei Lincei),又稱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始建于1603年,系意大利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歐洲曆史最悠久的科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先生,意大利駐中國大使方瀾意先生,中國駐意大利大使李軍華先生應邀緻辭。徐滌宇教授在會議第二單元發言,報告題目為:《翻譯是移植、是順應、是成長:中國民法典的模式》。
徐滌宇教授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由我校黃美玲教授及我校重要合作夥伴——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的諸學者合作翻譯的《中國民法典》意大利語譯本。該譯本作為《中國民法典》意語首譯本,獲得了本次參會學者的廣泛關注,其重要性在意大利駐華大使方瀾意先生與中國駐意大利大使李軍華先生的緻辭中均有提及,多位意大利學者在主題報告中也有援引。
徐滌宇教授認為,譯本付梓,是中意兩國法學家中外合璧、交流互動豐碩成果的代表性體現。在發言中,他舉例介紹了該譯本翻譯過程中遇到的若幹術語難題,并以“移植、順應和成長”三個主題詞分别剖析了中國民法典具有羅馬法底蘊、努力接軌國際通則、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特點。徐滌宇教授指出,中國民法典以羅馬法為底色進行自主編纂,以吸納英美法系因素及國際通則順應時代發展,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凸顯成長,是大陸法系民法典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的典型代表。我國的本土私法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是民法典自主編纂與移植編纂兩種模式融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