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發布者:沈夢妍發布時間:2024-03-22浏覽次數:46

李小平

個人簡介:

男,中共黨員,1974年10月出生,湖南人,二級教授,現任經濟學院院長,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1994年9月――1997年7月 湖南師範大學應用電子技術系(理學學士)

2000年9月――2003年1月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經濟學院(經濟學碩士)

2003年3月――2006年3月 上海财經大學國際貿易系(經濟學博士)


工作經曆:

2006年6月――,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經濟學院(副教授、教授、博導)

2007年7月――2010年6月,中國社科院财貿所(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2011年6月――2012年6月,NEW YORK UNIVERSITY(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歡迎有志于學術者報考我的博士生)


主講課程

本科生:國際經濟學、國際商務

研究生:高級國際貿易理論


 社會兼職

 1、《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統計研究》等刊物的匿名審稿人;

 2、湖北省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經濟學界團體聯合會常務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美國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武漢市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一般項目通訊評審專家、第一屆全國數字經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榮譽獎勵

 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負責人、國家級青年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首屆文瀾青年學者、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研究課題類)、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北省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武漢市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等。


科研作品

(一)著作、教材:

1、專著《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實證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2、合著《後危機時代中國開放型經濟研究: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與對外經貿合作新趨勢》,2010年10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合著《合規性貿易壁壘的應對和應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1)。

4、合著《入世後中國的産業安全》,上海财經大學出版社,2006(5)。

5、專著《走科學發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二)主持課題: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一等資助項目:《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外貿發展模式研究》2008年7月。

2、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國際貿易的技術進步效應影響經濟增長收斂的機理研究》2008年4月。

3、首屆中國博士後特别資助項目《環境、資源約束下中國外貿發展模式轉型及其福利效應研究》,2008年10月

4、教育部2010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基于全球價值鍊的中國垂直專業化分工及效應研究》2011年6月.

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外貿發展與碳排放強度下降的互動機理及其政策選擇:基于區域和産業的比較研究》2012年5月。

(三)科研獲獎:

1、論文《國際貿易、R&D溢出和生産率增長》獲第十四屆國際貿易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三等獎(一等獎缺失)(2006年)。

2、專著《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實證研究》》獲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

3、論文《國際貿易、污染産業轉移和中國工業行業的CO2排放》獲得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3年)。

4、論文《貿易結構、資本形成和動态收益》獲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9年。

5、論文《中國工業行業的全要素生産率測算―基于分行業面闆數據的研究》,獲得2005年上海财經大學第十二屆中振科研優秀論文獎。

6、論文《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門檻效應》,獲得2004年上海财經大學第十一屆中振科研優秀論文獎。

(四)論文:

  第一,國際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方面:

[1]李小平、盧現祥,《國際貿易、污染産業轉移和中國工業行業的CO2排放》,《經濟研究》,2010年第1期,15-26;《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7期轉載。

[2]Xiaoping Li、Xianxiang Lu,《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hinese Industries Carbon Emission》,《China Economist》,2010(3),85-95。

[3]李小平,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外貿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國際貿易研究(人大複印資料),2012年第10期,65-73頁。

[4]李小平、盧現祥、陶小琴,《環境規制強度與中國工業行業的貿易比較優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9期,96-97頁。

[5]李小平、盧現祥、陶小琴,《環境規制強度影響了中國工業行業的貿易比較優勢嗎?》,《世界經濟》,2012年第4期,62-78頁。

[6]李小平,《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外貿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貴州财經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1-8頁。

[7]李小平、盧現祥、陶小琴,《環境規制影響了中國工業行業的利潤水平嗎?》,《經濟研究》工作論文(編号:WP170),2011年12月。

[8]李小平,《走科學發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9]李小平,《國際貿易中隐含的碳測算――基于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環境投入産出模型分析》,《财貿經濟》,2010年第5期,66-70。

[10]李小平,《國際貿易并沒有使得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産業天堂》,《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9日。

[11]李小平、石琛、蘇珏燦,《中國各類貿易條件變動的比較分析:1981~2008》,《統計與決策》,2011年第10期,112-114。

[12]裴長洪、彭磊、夏先良、李小平,《後危機時代中國開放型經濟研究: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與對外經貿合作新趨勢》,2010年10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3]盧現祥、李小平,《中國模式:問題與反思》,《福建論壇》,2011年第1期,29-37。

[14]林新波、李小平,《世界經濟的不确定性及其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生态經濟》(學術版),2009年第2期,34-38。

[15]李小平,《發達國家反傾銷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因素分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5期,32-36。

[16]李小平,《日本應對美日貿易争端的措施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上海企業》,2004年第8期,42-44。

[17]李小平,《歐盟對華反傾銷特點、原因及趨勢分析》,《世界貿易組織動态與研究》,2003年11期,37-41。

第二,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的關系:

[18]李小平、朱鐘棣,《國際貿易、D&D溢出和生産率增長》,《經濟研究》,2006年第2期,31-43。

[19]李小平,《國際貿易與技術溢出:途徑及測算研究綜述》,《财貿經濟》,2008年第5期,108-111。

[20]李小平、盧現祥、朱鐘棣,《國際貿易、技術進步和中國工業行業的生産率增長》,《經濟學(季刊)》,2008年1月,549-564。

[21]李小平,專著,《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實證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22]李小平,《貿易結構、資本形成和動态收益》,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問題研讨會、第五屆香港經濟學雙年會、2009年數量經濟學年會的入選論文,中國數量經濟學會2009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

[23]李小平,《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的長短期因果關系檢驗》,《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學報》,2007年第1期,26-31。

[24]李小平、朱鐘棣,《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門檻效應》,《統計研究》,2004年第10期,27-32。

[25]李小平、朱鐘棣,《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及因果關系檢驗》,《上海财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38-44。

[26]Xiaoping Li,Independence R&D、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y:Evidences from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7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 2008/5/31,1123 � 1131。(Ei檢索)

[27]李小平,《自主R&D、技術引進和生産率增長―――對中國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實證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15-24。

[28]李小平、盧現祥,《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變動和生産率增長》,《世界經濟》,2007年第5期,52-64。

[29]李小平、朱鐘棣,《中國工業行業的全要素生産率測算―基于分行業面闆數據的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56-64。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工業經濟》雜志2005(6)轉載。

[30]李小平,《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産率增長的源泉及其特征》,《當代财經》2008年第3期,21-46。

[31]李小平、陳勇,《勞動力流動、資本轉移和生産率增長》,《統計研究》,200年7月,22-28。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工業經濟》雜志2007(10)轉載。

[32]陳勇、李小平,《中國工業行業的技術進步與工業經濟轉型――對工業行業技術進步的DEA法衡量及轉型特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56-63。

[33]陳羽、李小平、白澎,《市場結構如何影響R&D投入?――基于中國制造業行業面闆數據的實證分析》,《南開經濟研究》,2007年第1期,135-145。

[34]陳勇、李小平,《中國工業行業面闆數據的構造及資本深化評估》,《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 年第10期,57-68。

[35]朱鐘棣、李小平,《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形成、全要素生産率變動及其趨異化》,《世界經濟》,2005年第9期,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