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13屆中意創新合作周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科學城開幕。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意大利大學與科研部部長貝爾尼尼分别在開幕上緻辭。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意方院長奧利維耶羅·迪利貝托在開幕式以《科學、新技術與共同規則的必要性》為題做主旨發言。
本屆中意創新合作周是中意雙方落實兩國元首會晤共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意大利共和國關于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行動計劃(2024-2027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意周以“實現科技價值,應對時代挑戰”為主題,設那不勒斯主會場和威尼斯分會場,内容涵蓋部長級雙邊會議、開幕式暨中意重要項目簽約儀式、7場平行論壇、科技創新主體“一對一”對接會等環節。
奧利維耶羅·迪利貝托在主旨發言中指出,當今世界,我們的地球面臨着一些決定性的挑戰,隻有通過共享才能戰勝它們:共享科研成果、信息、物資、資源。法律可以成為東西方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這方面,中國和意大利已經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對話,并且在法學研究、青年人才培養以及努力應對科技發明所伴生的紛繁複雜的法律挑戰等方面,已經取得了極為重要的成果。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要求當代法學家應付出勇敢的努力,必須構想一個全新的法律和道德規則、權利、禁令以及責任體系,它要建立在完全大膽創新的法律(以及哲學)邏輯範疇之上。在這個相互聯結的世界裡,法律不應再被局限于各個國家的主權範圍之内予以構建,而應被視為全球性法律、共同規則的成果。因此,可被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諸多可能的呈現形式之一。因為法律在不同文化、文明、宗教以及意識形态之間架起了橋梁。
中意創新合作周自2010年首次舉辦以來,已在中意多個城市成功舉辦了12屆,總計完成6200餘項技術對接。
奧利維耶羅·迪利貝托在主旨發言
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與奧利維耶羅·迪利貝托握手緻意
奧利維耶羅·迪利貝托在中意第13屆中意創新合作周開幕式上的主旨發言譯稿
法律與未來:科學、新技術與制定共同規則的必要性
尊敬的安娜・瑪麗亞・貝爾尼尼部長、陰和俊部長,維拉裡主席,各位領導,同事們,女士們、先生們:
衷心感謝貝爾尼尼部長以及那不勒斯科學城給予我在本次中意科技周開幕式上緻辭的機會。本次科技周恰逢意大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經濟夥伴關系 20 周年以及馬可·波羅逝世 700 周年,能在這次盛會上發言,我倍感榮幸。
我既不是科學家,也不從事高新技術領域的工作。我是一名法學家。二十五年來,我有幸一直與中國在法學領域開展合作。
因此,我将着重探讨法學在中意合作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就本次科技周所涉及的相關議題制定共同規則的重要性。
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藝術文化遺産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食品生産加工體系的創新;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與自然災害相關風險的防治;先進制造技術(尤其是數字化、自動化和創新材料技術);海岸、海洋以及極地科學。
所有這些主題似乎都呼應了數月前(2024年4月11日)意大利總統塞爾焦·馬塔雷拉先生的講話(總統先生近期剛剛對中國進行了一次極為重要的國事訪問):總統着重談論了食品安全、健康保護以及有效消除貧困的重要性。總統總結指出,今天所有這些主題均可被納入一個(用總統的話說)“涵蓋所有方面的議題:作為人類智慧寶庫的文化遺産。文化遺産(占據主導地位時),人類就會走上進步、幸福、安甯、和平的道路”。
早在十二年前,習近平主席就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高瞻遠矚的偉大理念,并将其作為對世界發展的展望。習近平主席認為,我們的地球應被視作一個消除壁壘、隔閡與偏見的“共同體”。這是一個由不同文化和文明共同組成的共同體,各文化和文明之間平等合作,摒棄任何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
另一方面,恰恰是疫情教會了我們(或者說本應教會我們),我們這個星球面臨着一些決定性的挑戰,隻有通過共享才能戰勝它們:共享科研成果、信息、物資、資源。病毒是沒有國界的。臭氧層空洞是沒有國界的。冰川融化是沒有國界的。核廢料也是沒有國界的。因此,共享是回應人類未來需求的唯一對策。
為了應對這些議題,人們提出了整合數字化轉型和生态轉型的“雙重轉型”。這是一項頗具雄心且引人入勝的雙重挑戰。
因此,法律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有力武器。
并非偶然的是,習近平主席多次緻力于在法律層面為中國發展指出一條明确道路:習近平主席認為,中國必須緻力于建設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産黨自十八大以來的“基本方略”。
因此,法律可以成為東西方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這方面,中國和意大利已經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對話,并且在法學研究、青年人才培養以及努力應對科技發明所伴生的紛繁複雜的法律挑戰等方面,已經取得了極為重要的成果。
事實上,自世界存在以來,科技發明總是先于其法律規制,而後者必然是作為前者的結果而出現的。
但如今出現了一個根本性的質變,因為互聯網(以其多種表現形式)猛然迫使我們法學家對傳統法律範疇進行全面反思。這是一場深刻質疑——并颠覆——我們所有思維範疇的革命,而這些範疇是人類幾千年理性思考的結晶。
舉例而言,自(公元二世紀)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撰寫《法學階梯》以來,物一直被分為有體物和無體物。兩千年以來,有體物(根據蓋尤斯的定義,即那些可以觸摸的物品)幾乎囊括了絕大部分的物。無體物(即那些無法觸摸的物品)幾乎是不存在的,或僅僅是極少數情況。整個法律體系都建立在物質性、有體性之上。今天,二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無體物急劇增加,并且代表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因此,這場革命要求當代法學家付出勇敢的努力。必須構想一個全新的法律和道德規則、權利、禁令以及責任體系,該體系要建立在經過徹底且大膽重塑的法學(及哲學)邏輯範疇之上。這是未來面臨的挑戰。
地球每天都變得愈發複雜,同時也越來越互聯:新技術實際上已經抹去了人類數千年來所秉持的空間和時間觀念。但在此之外,存在一項新的挑戰,即太空、月球與其他天體的法律問題。這是全新的情形,是需要重新設定或調整的法律範疇。
總而言之,所有這些不同尋常的新情形再次迫切需要法律來規制。
從這個意義上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當代民法典中最新的一部法典)無疑是最具創新性的。對此,得益于羅馬第一大學與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多年的合作,我們立刻将其翻譯成了意大利語(由黃美玲教授完成的世界上首部中國民法典譯本)。
事實上,這是唯一一部從法律層面規制數字革命與生态轉型的民法典。其中包含涉及隐私、數據以及網絡虛拟财産保護的規定(第111、127、1034~1039、1194~1197條);涉及肖像權(第1108~1031條)、知識産權(第123、444、600、1185條)的規定;涉及技術轉讓與咨詢合同的規定(第862~887條)。與此同時,該法典也精準關注到環境問題(第1229~1235條)。這些都是極具意義的創新之處。
這是一部面向未來的法律,因為它能夠将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大陸法系的法律體系以及新時代的科技革新相結合。
在這個相互聯結的世界裡,法律不應再被局限于每個國家的國家主權範圍之内予以構建,而應被視為全球性的法律、共同規則的成果。因此,法律可被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諸多可能的呈現形式之一。
因為法律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意識形态之間架起了橋梁。
古羅馬人是作為一門獨立于其他所有學科的法律科學的創始者。絕非偶然的是,第一批古羅馬法學家被稱為“祭司”,他們是橋梁的建造者,是能夠連接河流兩岸,從而讓兩岸人民彼此能夠互相碰面交流的人。
謝謝大家!